文/樊荣强
看到火苗下意识后退,听到巨响立刻捂耳朵,刷到投资陷阱就关掉理财APP——这些不用思考的反应,都是避害本能在发力。哲学家霍布斯曾说,人类本性中对死亡的恐惧是最根本的驱动力,而避害,正是这种恐惧延伸出的生存智慧,比追求收益的趋利更直接、更紧迫。
一、避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性
避害是人类为规避危险、减少损失的本能,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,藏在生活里的反应,它对人的驱动力远远大于趋利——趋利是“我希望得到”,而避害则是“我担心失去”。就像人人都知道健康很重要,但很难主动追求健康;而生病大家都觉得受罪,但是必须到医院看病。
生活中它的表现格外鲜活:有人见股票亏5%就急着割肉,却能忍受盈利10%迟迟不兑现,这是损失厌恶在作祟,比起错过收益,人们更怕实实在在的亏损;面对工作上的新任务,有人总纠结搞砸了怎么办,宁愿重复旧工作;有些领导为不担责,要求事事走流程,哪怕错过机会——都在把不犯错放在求发展前面。
人际交往中更明显:听到别人提自己名字,第一反应是“说我坏话?”;收到模糊负面评价,反复琢磨“得罪谁了”,却很少因模糊表扬深究哪里好。这种先防坏、再盼好,正是避害本能的典型表现。
二、为什么不能过分避害
越怕风险,越困在安全区。过分避害看似求稳,实则是缺乏勇气,甚至懦弱,会成为裹足不前的枷锁。
过分避害会让人错失突破机会。怕创业失败就永远打工,却不知长期依赖固定收入,反会因行业变化失去抗风险能力;职场里怕得罪人,对不合理要求一味妥协,最终成老好人。
过分避害会导致决策保守、错失先机。商场上,企业怕创新打水漂,坚持做同质化产品,最终被淘汰;经营中,管理者怕团队出错,条条框框很多,管得太细压抑创造力。
过分避害会让人陷入风险焦虑。投资只敢存银行,看着通胀侵蚀购买力;怕被伤害刻意疏远他人,结果孤独——越怕风险,越放大风险,最终被自己的本能困住。
三、怎么做到合理避害
哲学家尼采曾批判过度求安的人性:“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,因为终要失去它。”过分避害,本质是用避免小损失的借口,放弃了获得大收益的可能。合理避害不是不碰风险,而是分清、控制风险,在安全与突破间找平衡。
第一步,辨风险,分真实危险和想象恐惧。投资前别只怕亏,先调研行业数据;职场面对新任务,列可能出错点+应对方案,会发现很多恐惧是空想。
第二步,用小试错破保守。管理推新制度先选部门试点,个人尝试新领域先做副业——像过河摸石头,不直接跳未知河流。
第三步,用趋利思维平衡。做决策时别只算损失,也算收益:接新任务能提升能力,投新产品或获超额收益。记住避害为生存,趋利为发展,结合才能既安全又成长。
避害本是保护我们的铠甲,过分避害却成了锁链。合理避害,就是保留铠甲的保护,卸下锁链的重量——不踩坑,也敢突破,这才是对避害本能最好的运用。